对于腾讯这一中国首家百亿美元市值的互联网公司,这称得上是探索未来成长方略的一次有趣假设。
而对于李开 复,此一邀请同样是富有意味的。腾讯或许并不知晓,在2006年年中,谷歌在中国最受质疑的时期,甚至谷歌总部也曾有一些高层主动提 出,是否应该将谷歌中国的业务与腾讯组建合资公司?据知者称,因为谷歌中国高层团队的坚决反对,认为在那样一个非常时期,如此大的动作会破坏公司内外的信 心,这一方案最终被搁置。
虽然腾讯的主动邀请同样在不久后无疾而终,但两家公司的两次擦肩而过,展示出一家跨国公司的本土化会遇到比外界所能想象的多得多的来自内、外部 的变数。过去三年里,外界对谷歌中国保持着极高的关注度,不过多数时候仅将目光集中于最表层的矛盾冲突——李开复的去留,谷歌拼音的侵权问题,或与百度的 简单比较——它们并无法准确呈现出一家国际网络巨头在后发进入中国互联网业这样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后,究竟会遇到怎样的挑战,哪些策略、方法和手段能避免 最糟糕到情况到来。同样无法被充分解答的是:谷歌中国为何没有如太多人预期般倒下?李开复为什么没有如一次次谣言所宣布的离职?
超越具体一家公司市场成败的,是谷歌在中国经验的代表意义。不同于改革开放之初便进入中国、能够从容本土化的可口可乐与宝洁,也有异于并未遇到 严酷竞争但与中国市场环境难以妥协的微软,谷歌代表着新一代的跨国公司,它拥有一流的品牌、技术和人才,但在中国遭遇着强悍、有时甚至是一家美国公司难以 想象的竞争。在谷歌前后,雅虎、eBay和MySpace均在这种竞争中饱尝挫折感。这让谷歌在中国生存的真实理由更值得被读解。
本文基于对包括李开复在内到多位谷歌高层、数名离开谷歌的中高层员工、竞争对手的访谈而完成。
现实校验
让我们从最根本的问题开始:是否能够宣布谷歌中国已经度过了最危险时期?
答案是肯定的。据易观、正望咨询等第三方公司的统计,现在谷歌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在25%以上。这与2006年第一季度时易观国际宣布的13.2%的市场份额低谷,增长了近乎一倍。
虽然仅从市场份额角度,谷歌与其中国最大的对手百度之间仍颇有差距——最近两者的份额比例稳定在25:65左右——但这至少不是谷歌入华三年后所能获得的最坏结果。
“2006年时,太多的人跟我说,两年后你必然会退出中国”,谷歌中国研究院副院长刘骏回忆说。
事实上,外界很少知道的是,谷歌从未设想过退出中国。但它也曾将自己的预期设定的相当低。2005年在李开复的官司未有定论时,谷歌曾做了最坏 准备:如果官司输掉,就只在中国设一个比较小的办公室。而在2006年初,谷歌中国因牌照问题而可能被迫关掉Google.cn时,谷歌创始人之一谢尔 盖·布林曾对李开复表示:如果在中国无法经营,至少会保障已经雇佣的员工的工作。
如果说成为首家在华扭转颓势的跨国网络巨头值得庆幸,谷歌现在甚至已经有一些成绩值得称道。进入2008年,人们明显能够看到谷歌开始在一些关键产品上有所突破,比如谷歌音乐,以及在雪灾期间制作的春运地图。
而且,谷歌在中国的收入已经相当不俗。据三位了解谷歌中国收入的人士对本刊表示,虽然谷歌和百度的市场份额约为25:65,但双方的收入悬殊要小的多。“如果把我们独立上市,会是中国最大的纳斯达克上市公司之一。”谷歌中国一名高层对《环球企业家》表示。
但是,这还并不意味着,谷歌已经进入了从容发展阶段。
在正式进军中国三个年头之后,它即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经历过动荡的2006年和稳定局面的2007年,谷歌和百度几乎将市场上其他对手的份 额瓜分殆尽,这就让谷歌终于必须和其最大的对手正面对峙——格外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过去几年间,业界普遍将谷歌和百度的竞争视作搜索技术的竞赛,但现在两 家公司的竞争实则在于品牌。
当一个互联网新鲜用户需要使用搜索引擎,他会首先想到谁?
目前看来,百度的胜算要大上不少。虽然对外,李开复已经有勇气宣布:“今天我们的中文搜索明显是行业中最好的。”但是,谷歌内部曾做过一个实验:当把搜索品牌遮掉、仅看搜索结果时,用户会觉得谷歌的好;但一旦标上品牌,用户会说百度的好。
连李开复本人也承认,过去三年里,谷歌中国的招聘、技术和产品、销售都可以打到95分,创新85分,只有品牌认知度为60分。
比起搜索技术,品牌的打造与推广或许是谷歌全球上下最不熟悉的领域。即使在美国,谷歌也以不打广告著称,与此恰成对比的是,它从不吝惜于投资在渠道推广上,如用9亿美元重金将搜索框嵌入MySpace。在中国,谷歌的市场团队也已经更换了两拨人马。
但这是谷歌中国必须尽快做出改观的木桶短板。一道简单的算术是,如果说目前百度和谷歌的市场份额之比是65:25,那么口口相传的效应便以平方关系扩展为4225:625——你可以将此理解为, 每10个人因为他人推荐使用搜索引擎,大约有9个会被推荐使用百度。
这就意味着,如果不能遏制此一品牌悬殊,在仍处于高速增长的中国搜索引擎市场,谷歌可能重新被百度拉开距离。一些离开谷歌的员工相信,这这将是谷歌中国未来的最大挑战。
另一方面,在2008年,谷歌中国也终于进入了一个创业元老陆续离开的阶段:其大中华区投资并购总监宓群、中国总裁助理陶宁、产品总监周杰、移动产品经理沈思等人已经陆续离职。而最新一个加入此名单的,是将于2008年12月正式离职的首席战略官郭去疾。
“很多人在加入谷歌中国之前,就已经告诉过我他们会在一两年后离开。我总是鼓励他们这么做,如果他们自己的创业计划成功,我也会感到骄傲。”对 此,李开复回答说。与外界通常猜测的他会成为谷歌中国一个离职指标不同,李似乎会目送3年来与他共同构架谷歌中国的人们逐个离去。
所有这些事情似乎都在暗示,谷歌进入中国的第一阶段已经逐渐画上句号。
非战之过
直到今天,外界在回顾谷歌进入中国的历程时,都倾向于将其开端简化为因谷歌自身的产品缺陷致使它在2006年时在市场份额方面一落千丈。
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外在条件,是雅虎中国从2005年到2007年间的变动。
算得上历史的巧合。2005年7月李开复向微软递交辞呈之后不到一个月,雅虎中国的领导权从周鸿祎转移到马云手中。表面看来,这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事件,但它们沉默地为中国互联网业定下了至少5年的调子。
虽然同为中国网络业最早的创业者,且均在业内富有争议,但周鸿祎系工程师出身,从3721时代起即积累着搜索引擎领域的know how,马云则是个更纯粹的商人,对搜索领域的理解显然颇有不如。马云接手雅虎后,迅速将一搜业务叫停,而3721业务也经历着工程师流失、品牌变化等阵 痛。这让雅虎中国在搜索领域的市场份额持续衰减。
而最具破坏力的,还是周鸿祎本人在2006年6月推出的“360安全卫士”。无论事后如何解释,这款以杀除“流氓插件”而一举成名的产品,毫不掩饰周对前雇主的复杂情感,它首当其冲将3721的插件送上了断头台。
据艾瑞咨询的统计,2005年年中,李开复转投谷歌、周鸿祎去职之前,百度、谷歌和雅虎在中国还有着三分天下的均势,三家的市场份额为37 : 23 : 21。而雅虎的自堕,及周鸿补上的一击,让雅虎的市场份额到2006年底,已经直落到5%左右。
当一家公司将大约16%的市场份额拱手相让,总有渔翁得利。
理论上,谷歌是有机会的。但李开复与微软纠结半年的官司,的确让谷歌一时间无暇它顾。当然,现实中,即使没有这场官司,谷歌中国能在2005年下半年到2006年上半年期间能做的事情终归有限:中国团队远未建立,一切本土化功课也未开始……
这让一场本应颇费一番角逐的市场份额之争,平静得未被外界注意就结束了。结果是,百度未费吹灰之力接下了雅虎丧失的全部用户。也就是说,百度和谷歌的市场份额在极短时间内变成了53: 23。
何况,谷歌在中国遭遇的问题并不止于此。
中国问题
2005年9月,谷歌中国首席战略官郭去疾在查阅流量数据时赫然发现,过去5个月中,谷歌在中国的搜索量居然下降了18%—— 谷歌已经严重受到了IP屏蔽的影响:当一个用户搜索一个禁忌词汇,他的IP地址会在几分钟内无法使用谷歌,如果一些人共享一个IP,很多人就短暂的同时丧 失了使用谷歌搜索的能力。谷歌的统计发现,任一时间上,居然有5%到20%的搜索用户被屏蔽。
这是谷歌在中国遇到的一道两难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依靠Google.cn自动过滤一部分不符合中国法律的关键词,但启用Google.cn这一域名,不仅需要对谷歌在全球不过滤关键词的准则进行调整,还需申请中国政府下发的ICP牌照。
谷歌内部并非没有不解:为什么一定要为了进入某个市场而过滤搜索结果?但李开复坚持进入一个国家就要遵守该国法律的说法,让此事逐渐可以接受。另一方面,虽然多少有些曲折,但从这时起,谷歌中国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性格。
如果审视以往跨国公司本土化的失败案例,不难发现,很多公司会走向两个极端:或者极度坚持全球原则,或者把全球经验全盘丢弃。还有更糟糕的一种 情况是在这两者之间摇摆。相对而言,谷歌的性格很“中庸”。它既遵守全球规则,又不会逾越中国法律。“这种中庸,其实是在两种文化中‘打’出来的。”负责 谷歌中国对外合作的汪华表示。可以说,某种程度上,因为需要在两种文化中艰难的平衡,谷歌中国的抗压能力反而越来越好。
为尽快解决身份的合法化问题,权宜之计,是借用谷歌员工投资的赶集网牌照。据当事者回忆,最初,谷歌希望收购赶集网,此一方案未能通过后,便迅 速转为合资。虽然这个过程本身很难说有何错误,但至今回忆起来,这种过于紧张的结果导向的推进,让谷歌丧失了对更多可能性的思考和探索,本身足以证明谷歌 在中国的有欠从容。
这的确给谷歌中国带来了不少麻烦。信息产业部一度对它是否“违规经营”展开调查,而在2006年2月间,谷歌员工每天都要等待政府公关部门从信产部带回次日Google.cn是否会被迫关闭的最新消息。
直到2007年7月19日,谷歌才对外宣布它已正式获得ICP牌照,这距李开复加盟谷歌刚好两年。其中的曲折,至今仍无法对外界详细讲述。
谷歌在中国申请牌照的确并不容易。一方面,它必须符合中国政策、法律的要求,另一方面,它必须满足谷歌在全球范围“不做恶”的种种原则。这就让 它起草每一份相关文件,都必须先给总部各个相关部门审阅,然后再交到中国相关监管部门,绝大多数情况下需要进行修改,然后再循环一遍“总部—中国监管部门 ”的过程。
这个本来已经相当冗长的过程,还有一个重要的阻碍。据说在2005年至2007年间,每隔两周,中国互联网的相关监管部门都会收到大量举报谷歌的搜索结果有违中国国情的资料。这就进一步拖长了获取ICP牌照的进程。
“我们最终能够获得牌照,是因为竞争对手实在找不到我们的问题去举报了”,2007年下半年,一名谷歌高层曾对《环球企业家》如此解释。
“耗”
人们通常会习惯性认为,谷歌和百度的战争是持续进行、甚至随时可能爆发大规模战役的。但这并非事实。显然,双方都并未丧失对对方的关注,但这并不同于外界所理解的互有攻守。
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因为谷歌中国示人以“弱”。到2006年下半年,私下里,许多网络业重量级人物陆续开始表达对于李开复及其团队的失望感,即 使他们也不能理解,为什么李开复的团队表现得如此之缺乏冲劲,缺乏作为。这甚至导致了连百度都开始将目光转向一个短期更需要关注的对手:阿里巴巴。
2007年底,李彦宏接受《环球企业家》采访时,被问到百度做即时聊天软件,是否担心会将腾讯进一步推向谷歌的阵营时,李非常轻描淡写的表示:“他们已经就soso合作了,也没有怎么样。”
但在谷歌中国内部,战略是非常清晰的。“当百度获得了雅虎的所有份额之后我们就知道,跟百度竞争的唯一选择只有一个字:耗,因为扭转这样的市场差距是没有银枪弹的,只有耗到对手出错。”郭去疾说。
让李开复们有此“保守”决定的原因很简单,他们很早就看到,谷歌中国并不可能被百度彻底消灭:作为网络时代最成功的公司,谷歌正处于其全盛时期,有着足够的资源支持一场区域战争。
在这样一种判断下,其实谷歌中国真正会遭遇的最大厄运,是管理层的动荡,以及由此带来的战略飘忽不定。也是因此,从最开始,跳槽谷歌不久、并不 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搜索引擎专家”的李开复便展现出他作为管理者的智慧:他比绝大多数人更早意识到,谷歌中国与其去寻找100种改善流量的方法,不如坚 持改善搜索引擎技术——这个想法,即使他早年的搭档周韶宁和王怀南甚至也对此无法完全认同(详情请登陆gemag.com.cn查阅《最长的一年》)。但 事实证明,这一传统智慧意义重大:短期看来,改善搜索引擎是最平淡,最不能带给市场惊喜的,但长期来看,它是一切竞争的根本,是谷歌中国和总部都最容易衡 量成果,也是李最不需要重新发明轮子的功课。
“如果让我从头去做SNS,那肯定完蛋了”,李开复曾对本刊玩笑说。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谷歌中国坚持于自己的防守位置,它能够较为专注的解决每个阶段的主要矛盾。它曾有断网问题,但随着Google.cn上线而 解决;它曾被对手讥笑为不懂得中文的分词,但它备受争议的推荐搜索和输入法终于证明了这方面的实力;它曾陷入抄袭同行的风波,但但一年后的春运地图,证明 了它能够在本土化基础上创新;它也曾被视为抓取新网页速度慢于竞争对手,但随着整合搜索的上线,这种批评偃旗息鼓;它曾被指为名字不好发音、不好拼,它就 找到了g.cn;它也被业界称为不重视低端客户,但它极为低调的收购了265.com并进军网吧……
超过三名熟悉百度内部的人士对本刊表示,到了2008年底,百度内部已经明显感觉到了来自谷歌技术的压力。由于基础的技术架构比不上谷歌,百度 之前采取了“人工”形式来调整搜索结果。比如,产品经理发现某个搜索关键词结果不如人意,便会将报告提交技术人员解决,相当于打“补丁”。然而,随着互联 网上网页的量级增加,这种工作的压力就越来越大。
当然,谷歌中国不会有人否认,它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止跌回稳,并非完全因为它的产品品质改善。它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推动力,是它采用美国总部常用的与各主流、垂直网站合做,把搜索框置入其中,扩张渠道。这种“远交近攻”的战术,恰好是百度不善运用的。
如果人们不是那么健忘的话,应会记得,让谷歌在中国的唱衰之声戛然而止的,正是2007年6月它与新浪的合作。虽然与中国最大门户网站的捆绑,并不能立即将其市场份额无限度放大,但它成了用户和广告主信心的一个里程碑。
过去两年里,谷歌和中移动、网通这样的运营商,以及从腾讯、新浪等门户一直到影视、饮食领域的垂直网站,缔结了极多的合作关系。这对谷歌的搜索量攀升,极有助益。
不过,这也并不意味着谷歌只在埋头改善产品——他们从未在战略上忽略百度,并经常思考对方的哪些行动可能伤及谷歌的中文搜索结果。
一个可能性是,“百度知道”为百度的搜索结果提供了不少优质内容,如果百度知道的内容对谷歌的抓取机器人封闭,很多关键词的搜索质量会瞬间衰 减。因此,谷歌联合中国最著名的社区网站天涯打造出“天涯问答”。即使短时间内,天涯问答的内容不可能像百度知道一样丰富,但只要问答在用户和内容方面能 够牵制百度知道,让后者无法绝对垄断,百度就不会选择屏蔽谷歌搜索。
沟通问题
不过,如果只将谷歌中国过去三年的工作归结为低调防守,也失之偏颇。实则谷歌中国有一个比百度更需要面对的“对手”,就是它的总部。
过去几年里,搜狐创始人张朝阳一直喜欢表达一个观点:打败雅虎中国的,是它自身作为跨国公司的弊端,比如决策链条太长,考虑问题时难以本土化。张认为,所有跨国网络公司在国际化时都很难做得更好。
对于谷歌来说,虽然总部对李开复的授权算得上充分,但谷歌有另外的阻力:它比其他公司更在意道德姿态上的完善,而且,它在网络业独一无二的成 功,也让它极度自信于自己的方法论——比如在品牌营销方面,谷歌的缺乏重视,在美国并不算太大的错,但在市场份额落后的中国,就成了无法回避的短板。
有人说,谷歌中国这盘棋实在限制太多。归根到底,它不是一家创业公司,它也不是一家中国公司。那么,它更像一个需要让各个利益主题满意的一个中 间机构:它必须遵循中国的法律,这需要极多的跨越中美文化的详细讲解;它必须遵守谷歌的原则,有雅虎将其用户的邮件内容交给中国政府的历史在前,谷歌中国 注定了不可能在中国推广任何和个人账户有关的产品,无论Gmail还是社区产品,这就极大缩小它可尝试的空间;事实上,谷歌中国还必须找到对中国团队合适 的激励机制,毕竟,如果想在中国开发出Gmail、Google Earth这样的令全世界惊艳的产品,既需要能让其中国团队对自己的产品拥有充分决定权,也需要能帮他们获得足够的激励——并不难想象,如果一个产品思路 足够好,而它在谷歌中国-谷歌总部的框架下需要很长的决策链条,最终影响其效果,多数人会选择创业。
虽然这些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尖锐矛盾,但却可能在很多细节问题上伤害其效率。比如,中国工程师普遍能够感觉到,如果飞往美国,很多工作的推进能够比在中国越洋合作快上一倍。
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内部沟通成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事情。
多名谷歌内部人士对本刊表示,李开复在美国成长、与比尔·盖茨等美国科技业的重量级人物多年的合作经验,让他恰到好处的扮演了谷歌中国和总部不可或缺的桥梁缔造者角色。
“开复在推进事情进展方面的能力非常强”,与李合作多年的郭去疾表示,“他一个很突出的才能,是能够很正面的看到每个人的优点,然后找到合作的方式。”
不止一名谷歌中国员工均对李每天能处理几百封邮件,并总能够快速而清楚地分辨每件事谁应参与、应去调动哪些资源的能力赞叹不已。而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比如开通符合中国法律的Google.cn、将服务器迁往中国等,李又能够表现出足够的坚持。
事后,李开复也承认,服务器迁移是一个“很大成本的决策”。数据中心是谷歌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每个数据中心都非常大,因此只有少有的几个国家和 地区设立了谷歌的数据中心。“大家都知道中国是很重要的,但是有没有足够重要到要专门做软硬件的修改、支付更多的关税?最终得到的结果是否值得?这些方面 还是有一些辩论的”,李开复说。
关于谷歌中国对总部施加影响力的一个关键案例,是它将触角深入网吧。
早在谷歌入华之初,很多员工曾到网吧中进行考察,但发现那里的年轻人都在用电脑听歌、打游戏,便判断这与谷歌的核心业务并无太大关系,直至他们 觉察到:网吧其实是很多青少年接触互联网的第一站。在2006年4月,谷歌的中文名发布时,谷歌中国曾安排总部的一群高管造访网吧,但这群不熟悉中国文化 的人们仍然难以理解这种中国互联网的特殊形态。因此,要说服他们同意此项合作,需要有强有力的实验和数据。
直到2007年,谷歌中国团队才终于试水网吧的推广:它找到一些网吧中的合作伙伴和用户进行小规模的试点。之所以从“小规模”开始,是因为这一项目的负责人汪华曾在谷歌总部实习过几个月,明白这是一家靠数据说话的公司。
“你必须先跑到市场中,不但把用户找到,而且通过和产品部门各个部门合作,把测试做出来,把逻辑建立了,把它变成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一个案例。 而且不要一开始就图大图强,不要先试图从根本上去动摇他们的观点——先拿一个个的小成功,证明你的逻辑是正确的”,汪华解释说。
这就要求,作为拓展业务者,必须能够在谷歌的“语言逻辑”之上,把所有细节抠仔细。
比如,在网吧这种流动性很大的地方,怎么能确定用户对谷歌有印象?一旦谷歌停止这个合作,是不是效果又都不见了?有没有长期的持续的效果?
这是数字可以解决的。汪华的团队在网吧里设置的数据统计,谷歌产品的使用率越来越高,这证明了合作对用户的正向影响。另外在很多区域,比如学校 附近的区域,用户的流动性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在和网吧的合作中设置某个产品,它在这个地区的其他非网吧渠道的流量也会上升。
还有一些问题,则是纯粹的沟通问题。当谷歌中国团队通过合作把网吧首页设成谷歌,总部便有人质疑:这会不会影响用户的自主选择权?“你要用非常 通俗易懂的方法,一个个跟他们解释这些问题”,汪华说。那么,在这个问题上,他们就解释说:网吧电脑并非用户所有,它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网吧主租赁给用户 的,所以用户本身不能给网吧电脑所装的软件进行更改或者设置,这和个人电脑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回到中国的两年时间里,汪华已经成为谷歌中国的明星:既懂得中国市场,又熟悉总部逻辑的双重知识结构,让他能够非常快的推进对外合作。关于个中 原因,汪华最喜欢给出的答案是“坚韧不拔”:“我很多项目从最早的方案到最后变成项目都经历了比较长的时间,比如是两个或者更多的季度。但这个时候我从来 没有怀疑过总部和中国公司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或偏见。所以我认准的项目,就每周都给相关人写信去推进。”
创造价值
相比进入网吧这种直截了当的扩张方式,谷歌在中国展开的另一种合作并不会迅速拉动其搜索量,但却很可能在更长时间里提升其品牌认知率。
那就是与其他品牌产品的深化合作,像谷歌与金山共同将谷歌金山词霸免费一样。换句话说,如果谷歌不愿安静等待自己的产品团队打造出明星产品,它还有一个选择,就是利用找到拿些在中国市场上已经拥有一定品牌、但商业模式收到侵害的网络应用,以此丰满自己的产品线。
谷歌和金山的合作,早在2005年时就开始探讨。推动此事的郭去疾,曾参与过亚马逊收购卓越的交易,因此,与作为卓越的投资者的金山公司前CEO雷军算得上熟悉。双方最初的意向,也不过是最传统的思路:在金山的产品上安装谷歌的工具条。
但随着谈判逐渐深入,郭去疾看到自相矛盾的两点。一方面,数据显示,谷歌中国的翻译功能,流量相当惊人,这意味着,中国人的好学心理让这样一款 产品有很强的需求。但另一方面,大多数中国消费者并未养成购买正版软件的习惯,像金山词霸这种在中国市场占有率极高的产品,多数时候是以盗版方式流传的。
这最终指向了一个想法:谷歌的广告模式效率不俗,它应该可以在长期实现金山词霸的赢利。那么,金山词霸与其和盗版进行艰苦的抗争,不如自己将它免费,换取更大的市场占有率。
与此类似的,是郭代表谷歌与巨鲸音乐网说服欧美各大唱片公司,将音乐以免费形式通过谷歌发行,同时用广告获取利润(详情请参阅本刊2008年9月上《军备竞赛》)。
某种意义上,作为谷歌中国最高层次的决策者之一,郭去疾用两年时间全程推进两款具体产品的诞生,在其他跨国网络公司几乎是无法想象的。但这反而 呈现出了中国网络业一直期待的谷歌本色——从其创始人到每一名工程师,所有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创作一些他们相信可以改变游戏规则的产品——乍看来, 谷歌金山词霸和音乐搜索都不是争夺市场份额的利器,但它们打开了将正版产品免费化的一条新路径。这无疑是谷歌作为一家全球顶级创新公司最应该对中国产生的 影响。
“如果一家公司国际化的全部 使命就是争夺市场份额,那它必定会走上穷途末路。它需要提供一些新的火种,或者告诉大家如何把鸡蛋立在桌子上”,郭去疾说,“而且,我一直比较相信,当你 有尊严的跟对手竞争,你最终会得到一个有尊严的对手,反之亦然。因为,当你的对手觉得可以一直向你学点什么的时候,它或许也就没有那么急切的消灭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