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掀起了计算机普及热潮,一种技术帮助神舟飞船飞上太空,一项政策打开了庞大产业的大门……

  这就是IT的力量。1978年~2008年,作为新经济代表的IT产业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深刻记录下这场伟大变革的每一个瞬间,改变了整个中国大地的面貌。改革30年,IT纵横中国,我们谨以此文,向这场伟大变革和整个IT产业致以深深的敬意。——新闻评论周刊

  中国改革见证20大IT事件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IT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最初几十亿元人民币的规模,发展到目前的数万亿元人民币规模,已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改革开放催生了中国IT业,也见证了下面这20大IT事件,它们或是某个领域的里程碑事件,或是开启一个新领域的标志性事件。总之,从这20大IT事件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国IT业在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下,走过的一条不平凡道路和取得的辉煌成就。

  1 邓小平同志提出:“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

  事件还原:

  1984年2月16日,上海市展览馆举办十年科技成果展,邓小平同志在参观儿童计算机表演时说:“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此后全国出现了学习计算机的热潮。

  事件剖析:

  上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敏锐地察觉到,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即将来临,提出大力普及计算机知识的要求。

  深远意义:

  在中央领导同志的号召下,一场普及计算机教育的热潮在全国范围开展起来,为此后个人电脑在中国的普及奠定了相当坚实的群众基础。

  2 计算机进口许可证取消

  事件还原:

  1990年,国家取消了计算机产品的进口许可证,并大幅度下调关税。

  事件剖析:

  PC行业在中国是一个新兴行业,发展到今天取得如此成就,完全是在市场经济中摔打出来的。国家取消进口许可证,创造了一个PC市场充分竞争的机会。

  深远意义:

  取消计算机产品进口许可证之后,国外品牌电脑的大量涌入,给中国的IT市场注入了竞争因素,促使国产电脑厂商不断调整研发、产品体系,大大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中国IT产品也开始走向世界。

  3 DIY概念开始进入中国

  事件还原:

  1996年前后,在《电脑报》为代表的IT媒体的宣传下,DIY概念开始从国外传入中国,并作为一个产业迅速发展起来。

  事件剖析: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再掀高潮,国内各行各业积极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理念和模式,DIY概念进入中国,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的。

  深远意义:

  DIY概念的引入,一方面加快了组装机市场的发展,使得中国成为最大的组装机产业中心;另一方面,也加快了个人PC在老百姓中的普及,提升了社会信息化的水平。

  4 国产办公软件WPS诞生

  事件还原:

  1989年7月,求伯君在深圳凭借一台386电脑开发出中文处理软件WPS 1.0,开始了延续至今的WPS辉煌历史。

  事件剖析:

  上世纪80年代,由于计算机的普及,国内对中文处理软件的需求很大,在香港金山公司的支持下,求伯君确立了自己的目标,那就是开发WPS。

  深远意义:

  在中国软件历史上,再也没有一款国产软件能够取得WPS这样的辉煌。WPS软件得到了极其广泛的应用。在整个上世纪90年代,一提到学电脑,第一个反应必然是学WPS。

  5 中国发出第一封电邮

  事件还原:

  1987年9月14日,在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正式发出:“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揭开了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

  事件剖析:

  1987年9月,德国教授措恩在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起草了这封电子邮件,并与中国的王运丰教授一起署名后发出,成功地传到卡尔斯鲁厄大学的一台计算机上。

  深远意义:

  第一封电子邮件是中国和国际网络的首次成功对话,它对于推广网络应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6 中国GSM电话网开通

  事件还原:

  1995年4月,中国移动在全国15个省市正式开通GSM移动电话网,当时的邮电部部长吴基传打通了中国电信史上第一个GSM电话。

  事件剖析:

  那时存在的异议主要集中在是上马GSM还是CDMA。当时GSM网络在欧洲已经商用,相关的技术和设备以及配套产品的成熟度也很高,由此最终选择了GSM网。

  深远意义:

  GSM网络出现,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为中国老百姓带来了便利。另一方面大大促进了电信产业链的完善。今天,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手机市场。

  7 联想公司在中关村成立

  事件还原:

  1984年1月,中科院技术员柳传志带领几位同事,在北京中关村一处20平方米的传达室,创立了联想的前身——中科院计算所新技术发展公司。

  事件剖析:

  联想成立,与当时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是分不开的。1984年,中央专门下发文件,鼓励企事业单位打破原有计划经济体制,进行自主创业,这也为联想的出现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

  深远意义:

  联想成立,开启了中国PC产业的大门。从此,联想和中国PC产业都开始了全新的发展,联想一步步地登上了中国IT业的巅峰,中国也由此开始迎来了PC普及时代。

  8 中国信息产业部挂牌成立

  事件还原:

  1998年3月,在原电子工业部和邮电部基础上,国务院组建了一个新的产业管理部门——信息产业部。

  事件剖析:

  1998年之前,中国电信改革开始了初步的尝试,阶段性目标是实现政企分开。信息产业部就是这种改革尝试的产物。目前,信息产业部已被新的工业和信息化部代替。

  深远意义:

  信息产业部的出现,为随后一系列的电信产业改革奠定了最基本的体制基础。

  9 《传奇》开启中国网游市场

  事件还原:

  2001年9月28日,盛大公司正式推出网络游戏《传奇》,此后数年这款网络游戏几乎成为一个传奇,取得了巨大成功,也开启了中国网络游戏市场的大门。

  事件剖析:

  进入21世纪,国内网络游戏逐渐与国际接轨,从传统的图形MUD向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游戏转变。盛大公司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看准机会推出《传奇》游戏。

  深远意义:

  《传奇》本身的成功已经不用多说。更为重要的是,这款网络游戏的出现成为一个标志性事件,真正开始了中国网络游戏市场的全面发展。

  10 电脑三包条例正式开始实施

  事件还原:

  2002年9月1日,《微型计算机商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正式开始实施,也就是俗称的电脑三包条例。

  事件剖析:

  1999年~2002年,国内电脑市场迅速扩展,然而由于缺乏法律制约,在售后服务上出现了各种消费纠纷,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于是,国家相关部委联合策划并颁布实施了电脑三包条例,用来规范电脑市场行为。

  深远意义:

  电脑三包条例的出台,使国内电脑市场运作逐步走向规范化,促使电脑厂商和销售商服务升级,消费者个人权益也得到了有力的保障。

  11 中国网民人数全球第一

  事件还原:

  2008年7月24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报告,截至2008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了2.53亿,首次大幅度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

  事件剖析:

  随着网民规模扩大,网民结构与现实生活中的结构逐渐趋近。中国网民正在体现互联网大众化的趋势。

  深远意义:

  中国网民数量成为全球第一,意味着中国互联网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中国互联网的巨大商机,网络经济也将成为国民经济重要部分。

  12 百度成功海外上市

  事件还原:

  2005年8月6日,百度成功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首日股价涨幅达354%,创下200年来外国公司在美国首日上市涨幅之最。

  事件剖析:

  此前搜索巨头Google的股价已经从最初的85美元一路攀升到291.78美元,大多数Google投资者获得了可观的收益,这为百度带来了非常好的示范效应。

  深远意义:

  百度在纳斯达克的成功上市,不仅让自己获得收益,而且引发了中国互联网公司在海外上市的狂潮。

  13 联想收购IBM电脑业务

  事件还原:

  2004年12月8日,联想集团宣布,以12.5亿美元收购IBM全球PC业务。

  事件剖析:

  在收购IBM全球PC业务之前,联想已经是中国最大的PC企业,此时的联想筹划着国际化战略,而收购IBM的PC业务,将使其全球PC市场份额跃至第三位,仅次于惠普与戴尔。

  深远意义:

  联想收购IBM全球PC业务后,完成了本土公司到国际化企业的转变,为中国的民族品牌向国际品牌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典范,也为中国本土企业的国际化之路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14 网游防沉迷全面实施

  事件还原:

  2007年7月16日,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正式全面实施,该系统针对所有在中国运营的网络游戏,不仅包括大型网游,还包括休闲网游。

  事件剖析:

  从2001年开始,中国网络游戏产业得到迅猛发展。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沉溺于网络游戏当中不能自拔,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逐渐增多。

  深远意义:

  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对中国网络游戏产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它是政府部门首次通过技术手段规范网络游戏所进行的尝试,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15 中国首台亿次巨型机诞生

  事件还原:

  1983年12月22日,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的中国第一台亿次巨型计算机——“银河一I”计算机在长沙研制成功。

  事件剖析:

  20世纪80年代,世界各国都在竞相开发巨型机,在这个时候,中国“银河-I”巨型机的出现,展现了我国在高端计算机研发方面的实力。

  深远意义:

  “银河-I”巨型计算机的诞生,使中国跨进了世界研制巨型机国家的行列,标志着中国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16 中国首个互联网网站建立

  事件还原:

  1994年5月15日,在法国的许榕生、在美国的樊岗和在北京的安德海通过Internet共同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互联网网站。

  事件剖析:

  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最重要的一项应用是风靡全球的WWW技术,即World-Wide Web网站与网页技术。1994年4月,许榕生代表高能所出席了国际WWW技术大会。他受到大会启发,着手建立中国首个互联网网站。

  深远影响:

  中国第一个互联网网站建立之后,各种网站迅速让中国互联网壮大起来。目前中国网站数量已达150万个。

  17 微软公司起诉亚都科技

  事件还原:

  1999年,微软公司对亚都科技集团提起诉讼,这是外国IT企业首次在国内针对大型企业提起盗版诉讼。

  事件剖析:

  微软公司起诉亚都公司侵权的基本根据,是亚都公司有人在不同计算机复制安装和使用了同一套微软公司软件,事前没有得到微软公司允许。

  深远意义:

  微软亚都一案,对中国IT产业产生了两个重要后果。微软开始了在中国漫长的反盗版之路。而对于中国IT产业来说,如何保护知识产权,则成为一个关系国际竞争力的话题。

  18 中国首款通用CPU“龙芯1号”诞生

  事件还原:

  2002年9月28日,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宣布中国第一个可以批量投产的通用CPU“龙芯1号”芯片研制成功。

  事件剖析:

  “十五”期间,国家“863计划”提出了自主研发CPU的战略思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正式启动处理器设计项目。2001年10月,“龙芯1号”研发成功。

  深远意义:

  “龙芯1号”的成功问世,标志着中国结束了在计算机关键技术领域的“无芯”历史。如今,中国的芯片产品已遍及全世界。

  19 英特尔在中国建立首个晶圆厂

  事件还原:

  2007年3月26日,英特尔公司宣布在中国大连投资25亿美元,建立首个生产300毫米晶圆的工厂。

  事件剖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中国逐渐从“世界制造中心”转变为“世界创造中心”,英特尔在中国设立晶圆厂,体现了对这种趋势的认同。

  深远意义:

  英特尔大连晶圆厂对中国芯片产业发展有积极意义。作为英特尔成长最快的市场,中国建造晶圆工厂,也符合英特尔长期利益。

  20 中国提出TD-SCDMA标准

  事件还原:

  1998年,中国正式提出TD-SCDMA标准。

  事件剖析:

  20世纪90年代,国家有关部门在全球推动第三代移动通信发展之际,提出开发中国自己的3G标准。目前,3G牌照即将发放。

  改革成就两大IT风潮

  30年筚路蓝缕,30年河东河西,30年继往开来,30年辉煌巨变

  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本土IT品牌雨后春笋、纷纷崛起的30年,也是国外IT品牌落地生根、开花发芽的30年。不同的道路,却有着相同的终点

  本土企业崛起路

  那是1978年的春天,北京街头漫天柳絮飞舞。在中科院计算所,一个名叫柳传志的工程员脚步轻快、满面笑容地走了出来。“中科院向全体职工传达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神。”

  从此,这位工程员的命运和人生改变了,更多中国人的命运和人生也注定要改变了。

  从“下海”起步

  6年后,柳传志用借来的20万元现金,在中关村南路中科院的一间“传达室”里开始起步。中国和世界日后多了一个响亮品牌:联想。上任前,中科院副院长周光召问柳传志,对公司有什么打算,柳传志回答:“我们要成为一家年产值200万元的大公司。”

  1984年,柳传志不惑之年。和他40岁生日一起到来的,还有邓小平第一次南巡,在珠海特区挥毫题下“珠海经济特区好”。这年10月,中央批准了一个文件——《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如同大地上震苏万物的春雷,许多人觉得干大事的时候到了,“下海”成为一个时髦名词,新时代的改革气息弥漫在中国每个角落,也冲进了更多科研人员的心中。

  这一年诞生了许多传奇公司和传奇人物,李东生在一个简陋机房里开始生产录音磁带;张瑞敏在青岛将一家电器工厂的76台不合格冰箱砸为废铁;刘积 仁用3万元建立了东软前身;王文京借款5万元在中关村一间9平方米的房间里创建了用友软件;史玉柱在安徽省统计局办公室里编写了第一个统计系统软件……他 们打上的是拓荒者烙印,成就的却是日后改变中国IT的传奇。

  1984年底,中关村已组成了颇具规模的电子一条街。一批批科技人员先后“下海”,科海、京海、四通、信通等公司先后建立。京海创建人王洪德在给中科院的报告中说:“无论什么方式,调走,聘请走,辞职走,只要能出去,都行。”

  这一时段的企业,几乎与高校科研机构有着紧密的关系,联想、同方、紫光、方正、华为、长城都“饱受”出身困扰。柳传志们的“下海”需得到中科院的批准,从银行的贷款全部以中科院为“合同申请借款单位”。只有日后联想们壮大起来时,它的资产归属才敏感起来。

  犹如摸着石头过河,这些刚下海的科技人员并不明白企业是怎么回事,他们从给国外企业做服务、做代理开始,完成资金、技术、人才的原始积累,小心翼翼地迈出了创业第一步。

  市场化大转身

  如何走出去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联想柳传志、海尔张瑞敏、华为任正非等不得不深思熟虑的问题。

  柳传志最先引发了中国IT企业发展之路如何走的话题。联想发展初期,柳传志就提出了“贸工技”发展道路。先学“贸”,再去办工厂,再来搞研发。简单点说,就是企业要以市场导向为手段。

  1985年2月,联想迈出了转身第一步,在中关村竖起了第一块广告牌:“技术先进、质量可靠、价格合理、信守合同”。同年春天,柳传志成功挖来了倪光南,带来了联想I型汉卡,6月,联想汉卡完成了最后测试,成功进入PC领域。

  市场化转身成了创业者们越来越多的选择。方正凭借国产激光照排系统称雄市场,将外国公司全部挤出中国市场。即便是四通,也占据了国内80%以上的办公自动化市场,成了“打字机”的代名词。

  张瑞敏将不合格冰箱砸为废铁后的第一个决策,是退出洗衣机市场转而生产电冰箱。在一次次请求相关部门后,引进了德国利勃海尔的电冰箱生产技术,将公司最后定名为“海尔”,从此走上资本运营、精细化管理的市场道路。

  在深圳,一家交换机设备商更名为华为,作为信息的追赶者,任正非需要带领华为尽快赶上别人走了几十年的路,华为“狼性文化”由此诞生。

  1986年,“863计划”(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启动,开启中国挑战尖端、以创新推动发展、走入市场的科技新时代。更多英雄传奇人物,借此东风纷纷走上了前台。

  外资“中国式”生存

  “英特尔的成长中,大半时间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相关。”回顾改革开放,英特尔中国大区总经理杨叙十分感慨。

  23年前,英特尔用两个人在北京建立了一个办事处。23年后,英特尔在中国投资近45亿美元,员工超过6000人。

  数字变迁背后,这些国外企业在中国发展遭遇了怎样的巨变?或者说,它们在中国发生了怎样的巨变?

  战略尝试

  1979年,邓小平接见来访的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希望他介绍一些美国高科技公司来中国开展合作。基辛格介绍了惠普。随即,惠普公司创始人戴维·帕卡德应邀访华。这成了中美高科技产业合作的“破冰之旅”。

  同年,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为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法律依据。也就在这一年,惠普赢得了联合国开发署(UNDP)在北京安装5台HP3000的投标,这是惠普在中国做成的第一笔计算机生意。

  此时的英特尔与中国,表面上并没有什么关系,它刚刚推出8088微处理器,首次进入《财富》杂志“世界500强”。6年后,英特尔在北京民族饭店设立了一个两人办事处,没有任何投资。“那时的英特尔还看不清中国市场的潜力,处在一个‘战略性尝试’阶段。”杨叙说。

  某种程度上,“战略性尝试”是这个阶段所有国外企业的选择。尽管惠普与中国做成了第一笔计算机生意,但直到1985年,才在中国成立了中国惠普有限公司。

  IBM与中国的渊源可以追溯到70多年前。1934年,IBM就为北京协和医院安装了它的第一台商用处理机。此后,战事频繁等原因隔断了IBM 与中国的联系。改革开放后,IBM再次进入中国。1979年,IBM为沈阳鼓风机厂安装了一台IBM370型计算机,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安装的第一台IBM 中型计算机。然而,这一次并不是IBM主动推销自己,而是中国找到了他们。那时的中国IT产业,开始与国际信息产业初步接触与合作,通过合资、技术合作等 手段,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产品。

  如同IBM、英特尔一样,众多国外企业此时抱着一个相同心态:谁也不确定中国开放政策道路怎么走,谁也不确定中国市场到底有多大。没人敢低估中国这一新兴市场的潜力,但也没有人能确切指出,如何才能将这种潜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市场效益。

  1986年,中国颁布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外资企业法。然而,国外企业仍是在观望中学习中国市场的游戏规则。即便是比尔·盖茨,上世纪80年代末 第一次穿着牛仔裤来到中国时,也未确立投资的决心。在1988年,英特尔也只做成了一笔生意:中国航天部引进了英特尔的一种工控技术。

  大举进入

  上世纪90年代初,摩托罗拉(中国)公司前总裁赖炳荣时任英特尔副总裁,他与时任英特尔CEO的安迪·格鲁夫有一段有趣对话。

  “我们现在该不该到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投资?”格鲁夫问。“如果中国崛起,如果1亿中国人用非英特尔芯片的电脑,英特尔就面临被淘汰出如此巨大市场的危险。”赖炳荣回答。

  “那中国人有钱吗?”

  “我在摩托罗拉工作的太太说,大哥大那么贵,中国人都会提着钱箱去买。”

  实际情况是,此时的中国IT市场,正在悄然变得热火朝天。1990年,中国市场带给了IBM有史以来利润最好的一年,中国也在这一阶段取消了电 脑产品的进口许可批文,并大幅度下调关税。这一政策出台后,国外企业如同看到黑暗中的黎明,纷纷大举进军中国市场。以PC市场为例,到1993年,国内市 场前10名都是国外企业。

  在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张亚勤看来,上世纪90年代是国外企业在中国真正起步或者是发展的阶段,很多国外企业也在国内成立办事处,因为这个时候可以在中国成立分公司。

  1991年,IBM中国成立;1992年,微软进入中国设立代表处,三星成立中国合资企业;1994年,思科进入中国,AMD大中华区成立;1996年,索尼中国成立,惠普中国制造部门成立……

  1994年,格鲁夫和贝瑞特首次访华。“上海到处都是拥挤的车辆,繁华的商业活动,巨人真的觉醒了。”贝瑞特回忆。

  一年后,英特尔在上海设立了一家100人左右规模的软件研发中心——英特尔技术发展上海有限公司。从此,中国在国外企业的版图上,正式进入中国制造时代。

  中国生根

  基于中国规模庞大的劳动力,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国外企业纷纷在华设立制造工厂,中国制造由此闻名全球。

  但在中国建厂,最开始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英特尔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时,在闵行的拆迁等工作都完成了,不料风云突变,国家决定对外商投资企业的设 备进口征税。恰恰英特尔选定的闵行就是收税地区,尽管政府又恢复了对外商投资企业的设备进口免税政策,英特尔也在浦东“保税区”另选了一块地,但也无法再 回闵行。

  这让一些国外企业担心:中国政策波动是不是会很大?此时,中国浦东大开发轰轰烈烈,以向世界表明中国开放的决心不变;中国互联网飞跃发展;联想集团也在中国香港成功上市。一切都表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绝不动摇。

  1995年前后,英特尔与联想推出“万元奔腾电脑普及风暴”,英特尔一下成功占领了中国绝大部分市场。格鲁夫在公司会议上画了一个倒三角,最上面是中国整体经济,中间是中国IT,最下面才是英特尔。

  与此同时,为适应中国消费者,引入更多的本地化设计元素,中国从上世纪90年代末成为国外企业的全球研发核心之一。比如微软,1998年11月5日,微软中国研究院在北京成立,3年后升级为微软亚洲研究院,成为微软在美国本土以外最大的研究机构。

  为了能更好在中国扎根,绝大多数国外企业都选择了解中国文化的人来管理和开拓中国。英特尔中国大区总经理杨叙、微软中国前总裁唐骏、IBM大中华区前总裁周伟焜、谷歌大中华区CEO李开复等一个个明星人物,得以在国外企业中长袖善舞。

  中国创造

  1998年,中国提出西部大开发。2003年9月,国务院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2005年,中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每一项政策出台后,英特尔、惠普、微软、IBM等国外企业总是纷纷响应,动作不断。

  2008年6月18日,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在华盛顿发表了一番让所有国外企业热血沸腾的改革开放30年演讲,强调中国坚持改革开放,走科学发展道路,希望美国开放更多的高新技术,推动产业的升级发展。

  几天后,贝瑞特第13次访华。贝瑞特说,英特尔公司以及自己本人在近10年来,也曾多次向美国议员们上下游说,试图推动美国放宽对华在高科技领域的技术进出口限制,将中国制造更多升级为中国创造。

  迄今为止,英特尔已在中国大陆和香港投资超过 70 家企业,近 30 家公司从总额为 2 亿美元的“英特尔投资中国技术基金”中获得投资。更重要的是,中国已成为英特尔除美国本土之外配备最全的一个市场,英特尔在印度是研发,在日本是销售,在 菲律宾、马来西亚是生产,唯独在中国,美国本土有的功能和部门中国都有。“中国已经是一个世界创造中心。”杨叙说。

  事实上,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英特尔、IBM、Sun、微软、诺基亚、西门子这样的公司早就以中国创造的心态来投资中国。AMD更是向中国转让了x86技术,帮助中国进行自主创新,同时也使AMD更好地参与到中国的战略发展中。

  1978年到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个30年。这30年是国外企业和中国IT共同腾飞的30年。在全球市场中,中国日益成为国外企业 巨大金矿。在这些跨国企业的财报中,在欧美经济环境不景气情况下,中国却表现出了强劲的增长。一个微小数据证明了一切,在佳能2008年第三季度的财报 中,全球业绩下滑6.2%,中国区却增长28%。

  站在改革开放下一30年的门槛,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张亚勤的说法代表了所有国外企业的心声:与中国IT产业一道,致力于中国IT产业发展,将下一个30年,打造成中国创造30年。

  核心力的惨烈竞争

  这中间,有一个至今星光闪耀的名字:史玉柱。在30年的改革开放中,这个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的安徽青年,其经历变幻超越了任何一本精彩小说。

  1989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引发大讨论。史玉柱也站在了改革开放前沿深圳的街头,怀中是借来的4000元钱和M-6401汉卡。两年后,“巨人 ”这个名字响彻中国,并随后登上了“大陆富豪排行榜第8位”, 赫然成为中国IT行业领头军。然而,史玉柱一开始就陷进了狭隘的经济陷阱中,顷刻间,史玉柱的财富灰飞烟灭,自己也沦落为负债2.5亿元的“中国首负”。

  谁也不会想到,这只是史玉柱诡异传奇的开始。几年后,他卷土重来,又一次身家过亿,声势远远超过当年鼎盛时期。

  此时在中关村,已从卖汉卡升级到卖PC整机,中国PC市场开始形成与发展。整个中国涌现出实达、四通、同创、柏安、八亿时空、沐泽、大亚东海、 康佳、熊猫等三四十家电脑品牌。然而,由于企业品牌核心竞争力、管理的缺失,到1995年,只留下了联想、长城、同方、方正、浪潮、紫光等不足十个品牌。

  此时管理者发现了新的世界。张瑞敏在海尔提出了“OEC”(日清日高)管理,这当是“中国式管理”的最初结晶。海尔,开始成为一面旗帜。

  两年后,一场价格大战在彩电业上演。1996年4月,国家将进口彩电关税下调12.5%,长虹随即打响价格战的第一枪。但价格战最终成为国产彩电饮鸩止渴的疼痛,导致国产彩电陷入毫无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尴尬之中。

  价格战在2001年被神舟电脑转移到了PC行业。1996年的神舟电脑,其前身新天下集团刚刚出现在深圳市工商局注册名单里。谁也没有预料到,这匹黑马将在未来震惊和改变整个PC行业。

  网络资本改变中国

  产业道路探索仍在继续。柳传志与倪光南从1995年开始长达4年的倪柳“贸工技”之争,为联想在贸易和工业发展方面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还第一次将分销模式建立在联想全国销售机构中。

  这一切都赶不上改变时代和整个中国的事件——互联网来了。

  1996年的深秋,北京白石桥路口竖起了一面硕大的牌子,上面写着:“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向北1500米。”从瀛海威的这个广告开始,互联网闯入人们生活,中国互联网企业开始扎堆诞生。

  一大批海归开始回到中国,这些海归带来了互联网的游戏规则——风险投资,包括VC、期权、CEO这样的新名词……

  1998年,张朝阳创建搜狐,最早把风投概念带进了中国。当年10月,一位年轻人坐着一辆夏利出租车经过白石桥路口,瀛海威那块硕大的广告早已拆除。这位年轻人叫王志东,他去会见一位叫姜丰文的人,谈论一个惊人的话题:刚从四通利方更名而来的新浪如何上市。

  两年后,新浪、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相继在纳斯达克上市。中国互联网成为全球资本链条重要一环的同时,也淹没淘汰了瀛海威、8848、亿唐等红极一时的互联网企业,催生了另一批腾讯、阿里巴巴、百度这样的新型互联网企业。

  整个互联网产业到2000年完成了与美国的全面接轨,开始与美国平起平坐,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人们不再问“中国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了,人们被告知“信息时代”已经到来。

  挺进国际化

  一个新时代开始了,中国IT产业在改革开放浪潮中,已经走过了20多年。

  21世纪初最先到来的是网络泡沫危机,大批网络企业纷纷倒闭。但以搜索引擎起家的百度,不但在中国市场超越了世界巨头谷歌,还走向了日本; eBay在和淘宝的竞争中全面落败;阿里巴巴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电子商务帝国;腾讯凭借跳动的小企鹅让自己用户过亿——以“土鳖”形象出现的中国新型互联网 企业,将自己的“土鳖”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还有网游这一颇受争议的新兴产业,盛大、九城、完美时空造就了一大批百万富翁,网易、搜狐也通过网游找到了第二春。还有那位神秘诡异的史玉柱,这一次他用网游圆了自己的“巨人梦”。

  在PC市场,神舟电脑掀起的价格战风波已经愈演愈烈,但价格战已不仅仅是中国PC企业生存的突破口,而是占据了垂直市场或独特用户群的市场优势。

  2004年12月8日,联想对IBM PC业务的并购,吹响了中国企业向国际化挺进的号角。这一年,TCL收购汤姆逊彩电,明基收购西门子手机业务。如今,转头看去,海尔、华为、联想早已将业务做到了全世界,将自己的品牌深深烙进了世界许多角落。

  他们的品牌名片上,头衔变成了:来自中国的跨国企业。

  电脑报记者手记 改革开放成就中国IT

  中国IT速度何以如火箭般飞升?中国IT产业如何成长为世界创造中心?

  唯一,也不容争辩的答案是:改革开放。

  16世纪以来,当西方世界经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时,中国明清两朝仍然沉浸在封建专制的自娱自乐中;当20世纪初,西方强国用科技革命迈入现代工业社会时,中国农耕文明与小农经济仍然成了发展主流。

  中国农业文明曾领先世界数千年,但世事风云变幻,曾经领先的农业文明并未让20世纪初的中国成为世界强国。该如何寻得突破,与世界进行大融合?

  1978年,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波澜壮阔轰轰烈烈与世界大融合序幕,也让中国以世界不可想象的速度强势崛起于大国强国之列。

  中国IT产业,作为中国经济产业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其发展成就也不容争辩的得益于改革开放。正是改革开放,中国的IT精英才得以创立并走向世界;正是改革开放,国外企业也才得以从战略性观望到落地生根;正是改革开放,IT产业才能让中国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

  30年只是历史长河中的短短一瞬,但30年改革开放,对中国IT、对整个中国与世界来说,都是伟大转折的30年,是塑造历史丰碑的30年。
 

  从名人到草根他们眼中的30年

  名人有话说

  改革开放30年,IT人也走过了30年的路程。我们特别邀请到几位在改革征程中扮演不同角色的名人,讲述他们眼中的30年变化。

  在他们中间,有致力于中国计算机知识普及的学者,有利用IT技术参与神舟飞船发射的工程师,也有推动中国国产软件发展的科学家。

  叶东升,中国航天软件评测中心副主任。现为硕士生导师、研究员,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和探月工程软件专家组成员,中国宇航学会计算机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2006年因在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中做出了突出贡献,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叶东升:用软件将神舟飞船送上天

  今年神舟七号飞船顺利完成任务后,我和同事们又一次获得国家相关部门的嘉奖,但这些荣誉只是对过去工作的肯定,我这个人更看重未来,其实软件评测对社会经济发展非常重要,可以做的工作实在太多了。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参与航天软件评测中心组建开始,我一直在航天软件领域工作。回忆过去,当年三十几个人为风云卫星、火箭的 软件保驾护航,工作条件异常艰辛。后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一切都发生了巨变。被测软件现在动辄几十万行,测试人员增加到100人,测 试工具也日渐丰富,中心投资购买了国外的先进测试软件,同时也自主开发了如“基于全数字仿真的通用嵌入式软件测试平台”、“软件可靠性及维修性评估工具” 等,组建了全数字仿真软件测试系统和半实物仿真软件测试系统。

  2003年以前,航天软件评测中心的工作基本上都是为载人航天等航天工程软件进行评测,保证航天关键软件具有高可靠性和高安全性。从2003年 开始,随着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中软件的重要性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我们开始涉及航空、船舶、兵器等国防科技领域以及电力、汽车电子等民用领域,用先进的航 天软件评测技术为国防和国民经济服务。

  在开展软件评测的同时,我们还大力推进软件工程。在载人航天一期工程中,我们组织制定了《载人航天工程(航天)软件研制管理办法》,为保证神舟 一号到神舟六号任务的成功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载人航天二期工程后,空间对接、空间站长期在轨运行等对软件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又组 织制定了《载人航天工程软件工程化技术标准》,以此指导和规范后续神舟飞船和空间站软件的开发。

  过去工作谈不上苦,因为有奋斗的目标就是快乐的。除了,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腾飞,更多的是为自己能成为将航天飞船送上天的一分子而自豪,我一生最大的希望就是能用航天软件来为国民经济服务,为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倪光南,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工程院院士。40年来一直从事计算机及其应用领域的研究与开发。近年来致力于在中国推广Linux和有自主核心技术的、非Wintel架构的网络计算机(NC),他是我国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IT产业的灵魂人物。

  倪光南: 30年,中国IT靠自己发展起来

  1961年,我进入了中科院计算所,当时这是我国第一个计算机领域的研究所。我经历了国家电脑从无到有的过程。当时只有美国、英国、前苏联和中 国能自主设计制造计算机。可惜后来文化大革命期间发展停滞了,错过了当时世界上IT发展最快的时期,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重新追赶上去。

  在中国,没有哪一个行业像IT行业这样,竞争如此激烈。当国外品牌“入侵”中国以后,国内品牌利用自己的自主设计优势、渠道以及快速反应能力使得国内PC品牌在与国外品牌第一次交锋时胜出。

  相对硬件,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要慢一些,软件产业真正发展起来,我认为是在2000年国家发出18号文件以后。18号文件里的政策扶持,尤其是税收优惠,使得软件行业的增值税从17%降到3%,整个产业发展动力大增。

  然而,在基础软件方面,由于垄断的原因,中国软件企业的研发和发展还主要局限在应用软件方面,软件问题也是造成龙芯推广困难的原因之一,龙芯不 是英特尔的架构,只能用Linux操作系统。不过,这些问题在国家的“核高基”专项中都将得到解决。将来,我们还将发展性价比很高的嵌入式CPU,将来我 们的手机、播放器、电视的机顶盒等等能够实现从“中国制造”发展到“中国创造”的跨越式转变。

  在这30年中,我也进过企业,更看到了一批批IT企业在良好的市场环境中,迅速地成长起来。我也深深明白,中国IT产业的成长靠的是我们自己。

  谭浩强教授,1934年生, 1958年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毕业。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以主要精力投入计算机教育,是我国有巨大影响的著名计算机教育专家。他关于计算机的著作总 发行量达5600多万册,全国平均每26人、在知识分子中每1.2人就拥有一本谭浩强的书。

  谭浩强:计算机知识普及教育30年

  从1978年开始教计算机知识,到今年刚好30年。30年来中国计算机知识普及从零开始到现在全民用电脑,有三次普及高潮。20世纪80年代是 第一次,普及对象是高校的理工类学生、社会上一部分技术人员以及少数中学生,普及的人群在百万数量级。1981年,我在中央电视台讲授BASIC语言,同 时听讲的有100万。第二次普及高潮是上世纪九十年代,这次的普及对象是全体大学生、公务员和中学生,学习人群达到几千万。第三次普及浪潮从新世纪延续到 现在,这次目标是向一切有文化的人普及,普及范围以亿为单位计算,全民学电脑知识。

  亲身经历全国计算机知识基础教育从无到有的辉煌历程,我非常激动。在这30年中,我编写了两本让我最满意的计算机教材,一本是BASIC语言,一本是C语言设计。

  以前的计算机书95%都是天书,有些书我都看不懂。我下决心要写书让一般知识分子能看懂,让老百姓能看懂,这是两个层次,我都做到了,现在95%以上的书都能让人看懂了。这实际上是一代人的功劳。

  我现在还是一如既往地从事相关的工作,写书、作报告,一刻也没停止。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师,我有幸在这30年的计算机知识普及中散发出了自己的光和热,计算机知识普及还要继续下去,因为这是撑起中国IT产业发展的脊梁。

  草根有话说

  任何一个时代,任何行业成功与否,最直接、最客观、最准确的判定者就是每一位普通百姓,IT行业也不例外。30年IT产业发展路,不仅让人们的 生活改变了,也给予了更多人新的梦想以及证明人生价值的道路。30年后,回想过去与IT共成长的岁月,每个人都津津乐道,因为IT业的成功已牢牢铭刻在每 个人的记忆中。

  电脑商贩:中关村10年

  苏林,北京中关村卖场电脑经营者

  1998年,我入驻中关村四海市场经营电脑生意,到今年,整整10个年头。

  那时中关村更像城乡接合部,周围都是平房,最高的建筑是10层左右的四通大楼,虽然繁荣情景不比今日,但回忆起来却别有趣味。到处都是板儿车,带货的话二三十块钱一趟,车夫们就在卖场门口等活。

  1999年四海市场等卖场拆迁,这个中关村地区历史最久的卖场成为了“过去时”。同年,新中关村的代表海龙大厦拔地而起,我转战海龙,经营硬盘业务。随着中关村的转型和IT产品的普及,这一阶段客流量明显上升。

  客流量的上升使海龙租金猛涨,2004年,科贸、E世界、鼎好等新卖场相继建成,分流了部分海龙的商家,我也成为其中一员,转战科贸电子城。

  10年来,顾客变化非常大,早些时候选购电脑的顾客主要是企业及一些比较富裕的青年。而现在,老人、孩子、农民、工人,都有使用的需求,覆盖面也越来越广,明显感觉到顾客的计算机知识也越来越丰富,有时候比我们都懂。

  电脑用户:IT维权从无到有

  王洪,中国最早利用互联网为自己维权的第一人,2000年轰动一时的“恒升电脑案”主角。

  1997年,我买了一台恒升的笔记本电脑,1998年的时候出现故障,但是商家却拒绝免费维修,并且态度咄咄逼人。6月初,我写了一篇文章《请 看我买恒升上大当的过程》,对买电脑及维修遭遇进行了记述,贴到BBS上,并请求网友广泛传播。在当时,国内的消费者根本没有维权的途径,尽管有工商局设 立的维权315热线,但是他们并没有权限帮忙解决问题,只是做记录和调解。于是我便想到通过互联网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7月初,我又在网上设立了个人主 页,名为“声讨恒升,维护消费者利益”。然而,让我没有想到的是,9月17日恒升公司以侵害公司名誉权将我告上法庭。一审的判决结果让我和代理律师陈志华 都非常意外,后来又经历了二审,但我还是败诉。

  现在来看,我应该算是国内最早通过互联网维权的人了。尽管那次维权让我从原告成为被告,甚至败诉背负上9万元的债务,但是我一点都不后悔。身边 的朋友和网友给了我很大的鼓励,我想我的行为也唤醒了很多消费者的维权意识。现在事情已经过去快10年了,这10年里,中国消费者维权的途径也增加了许 多,PC行业商家的服务意识也大为改观,我想我的问题如果是在2008年,可能也不会再发生了吧。

  网店店主:电子商务让创业变得简单

  谢福,先后在易趣、淘宝开店的普通网店店主,拥有5年的网店经营经历。

  从2003年初我第一次接触网上购物到现在已经有5年了。

  作为数码相机爱好者的我,选择了在淘宝经营数码相机。那时候国内电子商务才刚刚起步,开店非常不容易。一方面是淘宝的知名度还不高,另外一方面那时的交易都是款到发货,诚信也成为买家所顾虑的问题。

  当时很多店主都在网上讨论怎样来解决诚信交易问题。我在论坛上建议,由淘宝来设立一个安全账户,买卖双方商量好,将钱打到淘宝账户,双方交易成功以后,淘宝再把钱给卖家。而这,也是后来淘宝推出支付宝的原型。

  2005年,国内电子商务开始火起来,我的网店也走上正轨并且利润还不错,于是我辞去在深圳的工作,全职开网店做老板。电子商务让我们的创业梦想变得简单。